人大"圆梦计划"遭各方热议-安阳人才网
当前位置:首页校园专区校方资讯  
固顶文章 人大"圆梦计划"遭各方热议
固顶文章 高考状元最青睐专业排行榜
固顶文章 免费为高考生开通专业倾向测
固顶文章 职业倾向帮你选择高考专业
固顶文章 就业率最高的七大高考专业解
固顶文章 13代表联名提议放开在京高
固顶文章 普通本科与高职入学考试将分
固顶文章 高校联盟“三足鼎立”打动了
固顶文章 河南各地高考报名工作将启动
固顶文章 万余名家长五次上书建议非京
更多...
更多...
固顶文章  通知公告专题
固顶文章  公务员专题
固顶文章  网络招聘专题
固顶文章  现场招聘专题
固顶文章  客户风采专题
固顶文章  调查专题
固顶文章  求职专题
固顶文章  招考专题
固顶文章  人才测评专题
固顶文章 手机版上线了!网址不变(w
固顶文章 新年新政新服务——只为回馈
固顶文章 目标分解&进度动态智能监控
固顶文章 月收入调查结果公布,触目惊
固顶文章 追忆傅江老先生的艺术造诣和
固顶文章 企业大脑
固顶文章 纬地与移动联合组建“云智慧
固顶文章 套餐调整:方便到让您没得说
固顶文章 年后不走了!家乡更要我..
固顶文章 【纬地云】荣获2017“中
更多...
人大"圆梦计划"遭各方热议 2011/11/2
 


 

各方热议 "圆梦计划" 寒门选贵子

    圆梦计划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圆梦计划”要求被推荐的考生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10月29日《郑州晚报》)
    人大“圆梦计划”一出台就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会有“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的要求。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还必须是农村户口,成绩还要占年级前10%,这些看起来苛刻的条件,设置的究竟合理不合理?在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存在的“寒门难出贵子”的现状下,有没有其积极意义呢?

  赞成
    平衡教育资源的猛药
  笔者认为人大“圆梦计划”的条件是很合理的。“圆梦计划”就是针对农民学子推出的招考直通政策,它的惠及面只能是农民子弟,而且是祖辈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家庭。这些家庭大多不富裕,子女学习环境差,能够争取的教育资源少,有些甚至考上大学也上不起。人大“圆梦计划”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物质上都给予了纯农民学子极大的鼓励,是平衡教育资源的一剂猛药。我国教育资源现状本身就很不均衡,如果在教育政策上不给最底层农民一点“阳光特权”,那所谓的教育公平又能从何谈起?
  人大的“圆梦计划”也是对教育不公平现实的呐喊。首先,以往自主招生条件相对宽松,造成推荐考生中有不少“猫腻”,自主招生变相成为某些特殊阶层的盛宴。其次,本次招生对象范围本来就不广泛,人大此次拟定在选定50所县级以下中学推行“圆梦计划”,没有符合条件的考生,学校可以不推荐,因此该政策影响较小。再者,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大都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直接造成了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子弟考试竞争力差,考上大学的希望小,他们需要政策照顾。
  人大“圆梦计划”只能做到相对公平。目前而言,农村地区家中三代无大学生的子弟还是占大多数的,只是农民弟子在高中就读人数占了少数,所以人大一出台“圆梦计划”,就遭到很多人质疑其政策倾斜。然而从宏观上看,这种招生调控了名校资源平衡,是对农村底层的“照耀”,更是优势教育资源对农村倾斜的“探底”,是减少城乡教育两极分化的“和谐政策”。
  只是人大的“圆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阳光”,如何公正、公平把关考生条件门槛,需要机制强力制衡,需要公众强力监督。(童克震)

    特殊群体需政策照顾
    “校长直通车计划”无可非议,其契合了所有“自主招生”的规则,具有普适性。“圆梦计划”的制度设计之所以引起社会反响,主要原因在于“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一规定,这看似苛刻而荒唐的制度,看似违背公平,实则却是在实现公平。
  公平只有相对而无绝对。时下,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呈现两极分化,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从而导致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由教育的断层和割裂,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有调查报告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降至17%;普通高校同样如此,2011年农村新生所占比例跌至28.26%,比2010年减少近6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最低。
  而反观现实,无论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在设计上的普适性,都使竞争力不强的贫寒子弟享受不到政策的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在教育领域推行“救济计划”则显得分外重要。救济什么样的人,必须坚持“底线原则”,向“弱势”的最底层招手。对于农家孩子“圆梦”,一方面受名额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让有限的名额发挥真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三代以内无大学生”看似无理,实则是费尽思量。
  古语有云,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就现实而言,一个家庭若有大学生的先例,那么这个家庭的状况就可能得到很大的改观。以第一代大学生为例,他们大多正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以及时代的中流砥柱,由于自身的素质提高,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会有明显的进步。这种影响如果说惠及三代,并不为过。相反,三代没有大学生的农民子弟,才真正是社会的最底层,其间的优秀者,理应享受这样的“圆梦”惠及 (唐伟)

  反对
  标准不明易弄虚作假
  人大能够推出“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可以看作是顺应民心、顺应潮流的自主招生举措,但却遭遇了“太雷人”的质疑之声。这是为什么呢?
  是的,成绩好、综合素质强、有某方面特长,学校对“校长推荐”学生的这些要求很容易理解。但“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这一要求却有画蛇添足之嫌。一方面,“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标准似乎并不明确:到底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直系亲属不是大学生,还是整个家族里都没有大学生呢?因为标准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恐会引发争议,也给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留下了空间。
  倘若要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直系亲属不是大学生,这其中也存在矛盾之处。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只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出现过大学生,这个家庭恐怕早就走出了农村。倘若是整个家族里都没有大学生,那么对家族庞大的家庭恐怕是不公平的。鉴于这多方面的原因,“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恐怕是个值得商榷的要求。
  人大在出台规定、设置门槛的时候,似乎太过追求标新立异,于是也才有了“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类易受质疑的规定。在我看来,公众并不是在质疑校长推荐制本身,也不是说自主招生不该向农村学生倾斜,而是在批评这个“圆梦计划”太过随意。标新立异本身没有问题,但应该建立在科学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之上,否则很容易沦为形象工程。
  要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现状,并不是名额有限的校长推荐制所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高考政策的彻底变革——高考政策变革的核心目标,应是打通农村学子的上升通道,给他们以平等的求学机会。(刘义昆)

      受众面太窄难言公平
  中国人民大学在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政策向农村籍考生倾斜,推出“圆梦计划”作为面向欠发达地区中学的“特殊政策”,值得赞赏。但不知为何,教育管理者往往善于把好事做成坏事——“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规定让人无以名状。
  一句话,“圆梦”更需要的是公平而不是施舍。
  我们当然要肯定人大为优秀的农村考生开辟“特别通道”的积极意义,也赞成这类积极的尝试,只是其具体做法让人难以苟同。设置“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一条件,人大肯定是有充分考虑的,只是稍作想象,如果一个农村家庭,哥哥已经上了大学,弟弟同样非常优秀,就没资格“圆梦”了吗?对于此类学生,这究竟是鼓励还是打击?上个大学还得看祖上三代,让人想起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逻辑。
  教育让寒门的孩子有了一条通过读书、上学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道路。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这条路满是艰辛,唯有公平可以让他们得到一丝慰藉。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受众面太窄,也为一系列暗箱操作埋下伏笔,此等“嗟来之食”更像是“平均主义”,但绝对体现不了公平。
  这样的“圆梦计划”,也体现了一些主管部门权力滥用的惯性思维,权力可以轻易实现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梦想”,但他们早已忽略了政府权力部门的社会服务性本质。事实摆在眼前,无数的优秀人物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并不需要这样严格条件限制下“施舍”的特殊名额,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和城市学生一样展示自己的舞台。
  实现教育公平,请相信农村学生有能力、也有权利,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薛红伟)

      ■建议
  对招收农村生的三个期待
  人大推出专门针对农村生源的自主招生方案“圆梦计划”,特别向农村学生打开一扇门,不仅给了农村学生莫大的鼓舞与希望,而且这样的招生政策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但是,细看人大向农村学生打开的那扇门,有些小,门槛也比较高。
  一者,目前只有50所县及县以下中学抢到人大的“绣球”,其余的只能在场外羡慕;二者,还有两个条件,一是生源好,二是信誉好。信誉好说得过去,但生源好是个什么概念,容易做文章,尤其是在具体操作中会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不能不担忧走进这扇门里的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农村学生。当然,这不能成为招生政策不向农村倾斜的理由,否则就有因噎废食之嫌。
  笔者想要说的是,透过人大向农村学生打开的这扇门来看,步子太小,要求太高;同时,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招生政策还只是个别现象。因此,笔者对招收农村生源有三个期待。其一,步子应该再迈大一点儿,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走进重点大学的校门,打破“寒门难再出贵子”的魔咒;其二,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旧观念,不要抱着“生源好”舍不得放;其三,全国各地重点大学都要有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招生制度,使招收农村学生形成“蝴蝶效应”,对个别不愿打开这扇门的重点大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下达强制要求。
 ( 李冰洁)

来源:北京晨报

 

来源:安阳人才网

点击:3084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