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近代人才测评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古代的人才测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尚书·尧典》记载了唐尧对舜禹的数年的测试与考察,《礼记》中记载在我国周代就已经采用“试射”的方式选拔文武官员,林传鼎教授认为“试射”就是一种特殊能力的单项测试,并采用了参照效标的记分法。中国古代的人才测评大多是在多样、变化的生活情景中的一种综合测验,如,《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人才测评法、刘劭《人物志》中的“八观五验法”、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等,都是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进行的考察与评价。林传鼎教授在分析评价“知人七法”时曾指出:这些方法“是利用特定情景诱导出所要观察的行为品质”。明代何良臣在《阵计》中也提到颇具独创性的的人才选拔标准,如“招乡间诚实之人,去市井油滑之徒”、“首取胆气精神,次取膂力便捷”,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性格、气质的考察与评定。自唐时到清末,延续了数千年的科举制度,可说是中国应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人才测评。而在这之前,秦时的军功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考绩制,无一不体现了人才测评的精神。
我国最早的较为标准化的人才测评是1916年在清华大学内开展的职业指导活动。1921年,中华职教社采用自制的职业心理测验对入学人员进行了测验。但早期因中国社会工业的落后以及社会条件的限制,人才测评难以形成规模的发展,60年代,中国因工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使人才测评有了一次长足的发展,如70年代,空军第四研究所曾编制了《学习飞行能力预测方法》,用以对招考新生进行集体心理测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飞行员淘汰率大大降低。
近几年来,人才测评在中国政府的公务员招聘和企业的选员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一些公司开始由专业人员采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选员,政府部门召集心理学家帮助建立公务员测评体系,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单位也意识到人才测评对员工招聘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