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选择什么样的活法
毕业了,我们也失业了。学习一直都是我们的职业,有一天社会告诉我们,你失业了,要重新开始了……那么,你会怎样选择呢?是回到家乡那种小城市,过安逸的生活,从此做个井底之蛙,被温水慢慢煮死;还是在大城市为了生活,为了房子,被一元钱压死?
《蜗居》无疑是2010年网络上最火的电视剧之一,被无数的网友反复琢磨。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房子的压力……太现实了,现实的我们都没办法面对了。
在海萍的世界观中,回到出生的小城市,就成为了一个井底之蛙;可是之后的她能够为了一元钱和老公大吵大叫,为了每月能省下的几十元钱精打细算。她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面的生活。所以她成为了一个这样的女人,甚至很多人都将海藻的不幸追加到海萍头上。关于这一点,谁也没办法作出结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海萍的理论恰恰涵盖了我们此时的矛盾心理。回家,意味着安逸的工作,意味着父母的关爱,意味着风平浪静……可是回头看另一边,各种城市设施在向我们挥手,光怪陆离的生活,各种新鲜的事物都在诱惑着我们!于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在这个时候,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冷静下来去考虑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的能力究竟怎样,以后的生活我们又能承受多少?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收拾行囊,站在马路上,回头看看,向前张望,到底应该怎么走?大城市里的物质生活能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个人发展平台。较多的就业就会,使我们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寻求精神的满足。只是,当面对房子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理性的心。《蜗居》的悲剧就在于大城市中那套90万的房子,一套房子,五个人,三个家庭,三代人,就这样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悲哀之中。
与其说是大小城市的选择,不如说是我们有多少能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个房子,不知是我们新生活的开始,还是一个家庭,甚至三个家庭的悲剧的源泉。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不能容许一辈子内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没有人可以租房子租一辈子,那是漂泊,但我们需要安定,在城市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安定,并不只是物质上的,更大程度上是精神的。只是《蜗居》的悲剧告诉我们,有些观念应该转变了,不要让自己过早的成为“房奴”,因为它有可能会扼杀了今后一切的可能。
不论最后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我们都需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