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耐人寻味的管理小故事-安阳人才网
当前位置:首页HR 园地人力资源管理  
固顶文章 2017年度“劳动时间比赛
固顶文章 柳传志:人才是事业的基石
固顶文章 奖励员工就是奖励自己
固顶文章 遇到80后:五方法八大招
固顶文章 一以贯之 管理者要学换位思
固顶文章 选择你的才干主题(总汇)
固顶文章 管理,就该回归自然
固顶文章 用能力管理提高销售绩效
固顶文章 离职面谈-----准备工作
固顶文章 销售人员激励的核心问题
更多...
更多...
固顶文章  通知公告专题
固顶文章  公务员专题
固顶文章  网络招聘专题
固顶文章  现场招聘专题
固顶文章  客户风采专题
固顶文章  调查专题
固顶文章  求职专题
固顶文章  招考专题
固顶文章  人才测评专题
固顶文章 手机版上线了!网址不变(w
固顶文章 新年新政新服务——只为回馈
固顶文章 目标分解&进度动态智能监控
固顶文章 月收入调查结果公布,触目惊
固顶文章 追忆傅江老先生的艺术造诣和
固顶文章 企业大脑
固顶文章 纬地与移动联合组建“云智慧
固顶文章 套餐调整:方便到让您没得说
固顶文章 年后不走了!家乡更要我..
固顶文章 【纬地云】荣获2017“中
更多...
七个耐人寻味的管理小故事 2010/12/15
 


 

七个耐人寻味的管理小故事

    一、 哲理的故事
    大明刚刚结婚不久,某天老婆正在厨房忙晚餐。大明想帮忙做点儿事。于是就说:“亲爱的,我能帮什么忙吗?”老婆说:“看你笨手笨脚的,找点儿简单的,就剥洋葱好了。”
大明想,这个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刚剥不久,他就被呛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他不好意思去向老婆请教,只好打电话向老妈讨教。老妈说:“这很容易嘛,你在水中剥不就得了!”
大明于是按着老妈的方法,完成了老婆的任务,开心得很。于是打电话对老妈说:“老妈,你的方法真不赖!不过美中不足的就是在水中要时常换气,好累人喔!”
 
    故事的哲理
    我们常常没有注意到,说话的效果虽然由讲者控制,但却是由听者决定的。因此,不管自己说得多正确,只有对方准确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沟通才有意义。特别是在今天,传播的方式已经与传播的内容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了。
 
    二、火腿多少钱?——切忌盲目竞争
    哲理的故事
    一个犹太商人移民到了澳洲,在墨尔本街上做起老本行生意,开了一家食品店。对街正好有一家意大利人    开的食品店,免不了相互竞争。
    意大利人先沉不住气,在店门口黑板上写几个大字:火腿,每磅只卖五角。对街犹太人看了立即响应,竖个牌子:一磅四角。意大利人看到赶紧降价:火腿,一磅三角五分钱。犹太人也跟着换招牌:一磅三角钱。
    意大利人忍无可忍,冲到犹太人店里,说哪有你这样做生意的?这样下去我们都会破产。
    犹太人说:我看只有你才会破产,不是“我们”。我的店里根本不卖火腿,连我也不知道一磅三角卖的是什么东西。
   
    故事的哲理
    商业竞争是残酷的,但绝不能“杀红眼”。竞争与赌博的区别,便是理性,和基于理性的竞争战略。否则,任何方式的竞争杀手锏都是盲目的,甚至是自杀。
   
    三、以愚困智用人妙在相生相克
 
    哲理的故事
    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
    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宋太祖深知徐铉的学问和为人,便传旨要求呈上一份不识字的殿侍名单。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单,用笔随便一点,说:“此人可以。”众大臣颇感惊讶,皇上怎么会派一个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满腹经纶的徐铉呢?
    被点名的殿侍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了江南。
    当这位殿侍陪伴徐铉上路后,从渡江开始,徐铉便妙语连珠、语惊四座,令同船的人叹服不已,惟独陪同他的这位殿侍默不作声,除了点头应是,其他的时候一言不发。
    徐铉好生奇怪,不知这人学问深浅,便饶有兴致地与他攀谈,卖弄自己的学问,满以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惭形秽。
    谁知殿侍仍旧点头称是,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回答问题。
    这样一连几天,徐铉深感没趣,傲气渐失,只好乖乖地随殿侍来到京城。
 
    故事的哲理
    是领导都爱才。可如何驾驭那些恃才傲物的人?是呕心沥血找到一位比他更有才气的人去降服,然后恶性循环吗?其实,运用相生相克的反向思维,懂得组合特质完全不同的人,往往是解决问题并且一举多得的诀窍。
   
    四、各有期望——做事情找对人
 
    哲理的故事
    某先生有大、小老婆,当他六十岁时,头发又白了不少,于是他就叫她俩每天拔除。但因大老婆恨他白发少,怕小老婆常常死缠着老头儿,所以故意拔黑发;而小老婆则希望他不要老,故拔白发。不到一个月,某先生便成了光头。
 
    故事的哲理
    做事情找对人是最重要的。同样的事交给不同的人做,由于出发点不同,处理的结果往往会出乎你的预料。
    打不开的弹药箱——做不到的,往往根源于看不到的
 
    五、 哲理的故事
    二战时期在中非,意大利军队500多人奉命防守一个野战机场。他们拥有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充足的弹药,甚至还得到了两门德国人支援的威力巨大的重炮。而进攻方的英军只有400多人,甚至连像样的重武器都没有。
    英国指挥官对这次攻打战斗不抱有任何希望,甚至已经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但奇怪的是,进攻刚刚打响,意大利人就放弃了抵抗,打出了白旗。
    当询问意大利军官为什么投降时,对方竟然气呼呼地说:“我们没有撬棍,没有办法打开那些该死的弹药箱!”
    故事的哲理
    真的是撬棍问题吗?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看似表现为那些看得见的硬功夫,实则真正起决定性的,是背后看不见的软实力。
    比如:一个组织日常管理设计的严谨程度,好比封闭的弹药箱就应配备开箱的器具;比如:一个组织日常管理执行的精细程度,好比战前不断检查武器的完备程度;再比如:一个组织面临异常管理时的意志力,和继而的创造力,好比弹药箱打不开时,有没有不服输、不慌乱的勇气和士气,以及非常规迅速打开弹药箱的智慧。
    但是,我们是不是都已经看到了我们软实力的差距,和提升的空间?
   
    六、九方皋相马——抓住问题的核心
   
    哲理的故事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技能天下闻名。
    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回秦国国君秦穆公召见他时问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它的特征很明显,是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呀,看起来它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论其特征,也是很难捉摸,好像是若有若无。不过,千里马奔跑起来,又轻又快,刹那间从你眼前一闪而过,却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的确不比我低,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不过,那匹千里马眼下正在沙丘。”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说:“他太不中用啊!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识别马的技术竟然高到这种地步了啊!这是我不能比的啊。九方皋看到的,是马具有的精神和机能。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特征而不看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质,去掉它的现象;他只看那应该看到的东西,不去注意那不该注意的东西。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地方啊!”
    等到把那匹马从沙丘那地方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故事的哲理
    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能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而善于选人、用人的人,则会求其大节,而不苛责小事。
 
    七、隐居者——不要忘记目标
 
    哲理的故事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行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现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伤害那只老鼠,他向村民要了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奶牛生活。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奶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带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奶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故事的哲理
    做好任何事都要明确目标,并基于目标看待眼前的问题。万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去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最终南辕北辙!为此,决策者必须时刻谨记目标,并学会通过二次决策,来保证一次决策的质量。
 
来源:中外管理


 

来源:安阳人才网

点击:1648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