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鼓励北大试行“推荐制” 称是积极探索
北大推荐制之反应
我们希望四中推荐那些能够成为钱钟书、吴晗一类的人才的学生,假如我们有能力发现这样的学生的话。 ———刘长铭 这些(监督)机制和办法基本上还是靠检举揭发来保证,而不是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 ———王旭明 要解决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生源在大学比例过低的问题,不是靠增加享受“中学校长推荐制”政策的中学数量来实现的。 ———杨东平
昨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要求,遵循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
其实在北大公布了这一自主招生的新举措之后,社会上对这一政策能否得到公正执行持质疑态度,公众担心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过程中,会受到权力和金钱的介入或影响。
昨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实践的范围和时间均有限,各种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该负责人表示,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为这些积极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氛围。
该负责人还表示,希望社会各界还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欢迎社会各界严格监督,从而切实在制度、程序以及具体操作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自教育部试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各试点高校紧密围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目标,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招收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为促进生源多样化,以及提高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前,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39所具备推荐资质的学校名单出炉。随即,有人对入选学校的标准和推荐过程是否能确保公平提出了质疑。昨日,本报就此采访了部分学校和专家,以及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 (记者郭少峰)
■ 学校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推荐生应是偏才怪才”
“四中要推荐,就推荐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可能是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难于生存的。”按照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看法,校长以实名担保推荐到北大的学生,应该是常人眼中的“偏才”或“怪才”,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换句话说,如果十年内都发现不了这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十年不向北大推荐。”
刘长铭认为,北大此次推出校长实名推荐的招生方式,本意是希望对这一缺陷进行弥补,发现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而非一般的高考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
“我们希望四中推荐那些能够成为钱钟书、吴晗一类的人才的学生,假如我们有能力发现这样的学生的话。”刘长铭说,他不认为数理化得奖就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在他看来,恰恰是一些在课外表现出超常才华的学生,更接近推荐标准。
虽然是校长实名担保,但校长推荐本身并非是校长个人行为。刘长铭说,在这项招生改革的初期,操作要在集体的把关和监督下进行。也就是说,校长是代一个集体行使推荐的权力。
“诚信确实是个大问题。”不过刘长铭认为,四中坚持多年的公示制度,对于推荐本身是个强大的监督。记者 王佳琳
北大附中校长生玉海:
“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
北大附中生玉海昨天表示,最终推荐哪些同学不可能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可能包括校内学生自荐、教师评议、同学评议等等诸多环节,并在学校公示。
生玉海对推荐制的未来很有信心。他说,目前北大附中正在研究如何具体实施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在被问及推荐过程是否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时,生玉海说:“这怎么可能一个人说了算?在北大附中不可能。”
生玉海介绍说,在北大附中,可能包括校内学生自荐、教师评议、同学评议等等诸多环节,并在学校公示。“我相信每所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和校长都会慎重、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推荐权”。
至于北大对推荐名额分配,生玉海认为,名额的多寡由北大确定,“这也是大学自主招生权的一部分。”在生玉海看来,最终获得2010年推荐资质的中学以往“考入北大的学生数量比较多,生源质量也相对比较好”。记者 郭少峰
落选中学校长:
“推荐制是对名校的认可”
此次“北大校长实名推荐”报名的高中有400多所,除了少数名校入选外,多数报名学校都以落选告终。对于落选的结果,一些校长表示能够坦然接受,但也会稍有遗憾。
十一学校此次也参与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申请。学校副校长曾军良说,没有入选确实有些遗憾,但他仍然认为,北大这一招生新政,对于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他表示,北大此举可能会成就一批名校以及他们的校长,这侧面上是对这些名校以及名校长的教育理念的认可。
北京九中校长郝显军表示,即使没有入选,他也并不感到遗憾。他同时也支持北大此次的招生改革。郝显军也承认,受到生源、地域的影响,学校目前的实力确实很难与名校同台竞争。记者 王佳琳
■ 专家观点
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
“约束机制仍不够完善”
昨日,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北大在自主招生上迈出的新的一步。北大能在目前高考存在诸多弊端的背景下作出自己的努力,可谓动机高尚。
但王旭明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认为,由于我国普遍存在大校和所谓好的学校中大班现象,校长很难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们,无非是通过各种非直接手段去了解和推荐。怎么保证校长对推荐学生的公平公正?虽然北大强化了监督机制,并且有了一些具体办法。但王旭明认为,这些机制和办法基本上还是靠检举揭发来保证,而不是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记者 郭少峰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推荐制无关资源均衡”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首批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都在教育资源优秀的地区,这是一个现状。现在普通高中是一种竞争性学习,政策允许重点高中的存在。北大要吸引优秀的生源到北大读书,肯定是要联系各地最优秀的中学。他们不可能会找到一个边远地区的中学校长,要他们来推荐自己学校的学生来享受这一政策。
杨东平认为,要解决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地区生源在大学比例过低的问题,不是靠增加享受“中学校长推荐制”政策的中学数量来实现的,即便增加到300所中学具有这一资质,但仍不能解决“农村生源进北大”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辟另外一条途径,譬如,在现有格局下,规定中国的研究性的大学每年必须要招收多少比例的农村生源。记者 郭少峰
■ 北大回应
北大:推荐公示力量非常强大
招办负责人称中学校长是最值得信赖群体之一
对于如何保证权力、金钱和私人关系介入推荐过程中,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有三个方面能够保证公正性。
这位负责人说,首先在选择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时有重要门槛,实行严格的中学准入制度,这些中学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要经过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评审会依据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
其次,有充分的阳光公示制度,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必须在本校范围内对推荐的学生信息及推荐理由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这个公示的力量非常强大,这会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三是来自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北大欢迎社会对这个过程的监督。”这位负责人说,“我们要相信中学校长们,这个群体应该是最值得信赖的社会群体之一。我们也希望这些中学校长们珍惜中学和自己的声誉,把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适合北大培养的人才推荐给北大。
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