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应给未就业者一些宽容
计算机本科毕业生争先恐后要当软件公司的进货员!昨天,在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举办的一场针对09届毕业生的软件人才专场公益招聘会上,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今年已经毕业的学生已到了求职末期,专为他们所设的岗位越来越少,而下一届毕业生将涌出校门“抢饭碗”,因此09届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身段一放再放。——9月27日《扬子晚报》
计算机本科生去当进货员或许不是一件坏的事情,较之在家待业,找到一份工作要好许多,尽管这工作是有点讽刺。仔细想想这样的讽刺还少吗?笔者看来都有些习以为常了,甚至前不久曾今曝出有54名大学毕业生“回炉”读技校。
如今的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早已成为优胜劣汰的残酷游戏,能够生存下去的只会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只可惜,未必每一个毕业生都学有所成,于是失落者往往被我们拿来热炒!新闻背后的批判与失望甚嚣尘上,但作为看客的我们实不该如此冷漠,要知道大学生就业是需要公众投诸热情和智慧的全民事业。我们有义务引领刚出象牙塔的他们驶入正轨。
现今大学教育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也的确需要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但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不断的呛声只会助长社会的失望情绪,久而久之不排除“读书无用论”再次流行的可能。如今,想必没有高校不知道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我想他们也有改变的欲望与渴求。但面对汹涌的悲观论调变革的热情也许就凉了半截,这恰恰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大学教育中的不足招致全民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大学教育的有益变革。为免于如此的怪圈,这个问题上公众需要更积极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应该是建设性的。
就大学生就业而言,大环境注定了必然有些人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工作。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求变很多时候被我们放大了。需要明白的是新闻中计算机本科毕业生当软件公司的进货员当然只是权宜之计,不久之后定能做回本行。但是这种零时的变通却被公众解读为“大学生低能”、“教育的彻底失败”云云,这样的论调显得缺乏耐心且目光短浅。试想,如果他们继续等着专业对口的工作会又会怎样?想必,公众那时又是另外的论调了吧。诸如“啃老”、“不切实际”、“摆不正位置”之类。如此看来,大学生就业的时候真得悠着点了,一不留神就有被口诛笔伐的危险。不禁要问这也不行那也不可,毕业生需要怎样的就业才够完美?而世界上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呢!
不用苛求大学生的完美就业,失意的他们已然对自己过往的虚度惊觉。公众要学会认可毕业生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求变与权宜。以后我们再看到类似的就业新闻大可以不必如此动怒,要知道给点鼓励与赞许或许会让毕业生们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好!
来源:大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