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职路
作者/李莉
十一年前的金秋九月,不满二十二岁的我怀揣着刚刚拿到手不久的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怀揣着对那个充满神秘与诱惑力的城市的无限遐想,怀揣着一股挣脱了束缚的自信与激情,辞别了父母,踏上了南下的寻梦之路。
列车渐行渐远,慢慢的,安阳越来越远,河南越来越远,从来未曾出过远门的我的心情也随着列车的渐行渐远而逐渐开始变的没底。此行究竟是对是错?到了那个陌生的城市,我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吗?到了那个陌生的城市,我能很快的找到工作,很快的稳定下来吗?到了那个陌生的城市,我能不能保证自己最起码的温饱与安全?……太多太多的疑问搅扰着我的心绪,让我无法真正平静下来。车过湖南境内时正值深夜,望着黑漆漆的湖面上那星星点点、或明或暗的灯光,离开家的孤独感第一次悄悄的、不自觉地爬上了我的心头。
列车在呼啸着奔驰了31个小时之后,我站在了罗湖桥头,望着对面的香格里拉大酒店,环顾着身旁的深圳河,我面对着罗湖口岸在心底里无声的呐喊:“神秘的深圳,传说中的罗湖桥,我终于在今天见到了你。”
繁华的都市、旖旎的灯光,让我在踏上深圳的第一刻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去匆匆的脚步,让我在踏上深圳的第一刻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与快捷,心底里那丝不明显的远离父母的孤寂在那一刻被这种兴奋与激情充斥的踪影皆无。
很快的,按照朋友在信中写的地址,我顺利地找到了位于沙井的她们的住处。一番寒暄与接风洗尘之类的活动之后,她们开始了自己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我,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求职之路。
深圳的外资企业,大多数位于关外的宝安、龙岗两个区,一家挨着一家,鳞次栉比。安静、简洁、不拖泥带水是这些外资企业给我的第一印象。徘徊在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大门外,我无数次地设想:“究竟哪一家公司才是我的归宿?!”
九月份不是大量招工的季节,因此,各家公司的门外大都是冷冷清清,偶尔有一两家门外贴着招聘启示,也因为自己不懂白话或没有一点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九月的天在深圳还是很热的,骄阳似火,北方人刚过去,还没有撑伞的习惯,往往是出去一天裸露的皮肤就会被晒得褪一层皮,每天用于喝水的钱比吃饭还要多。朋友们都忙各自的工作去了,在深圳,她们所能够给予的帮助也就是安排一个免费的住地,下班的时候陪着吃一顿饭,宽慰一下自己罢了。对于找工作,在她们的公司没有招聘需求的时候,只有靠自己的实力了。我一天天逡巡在这些工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一天又一天生活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自信心逐渐开始动摇。
曾经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家公司招聘人事部文员,要求条件是:女,18-25岁,高中学历,两年以上同职经验。我一看,只要求高中学历,而自己好歹还揣了张大专文凭,就把自己的简历递给了招聘人员:
“先生,我应聘。”
“哦,有经验吗?”对方头也不抬地说。
“没有,不过我可以学。”我很快补充到,生怕自己又一次失去这次机会。
“但是,”应聘的人可能是从我急切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真诚,抬起头对我说:“没有哪个公司愿意去培养你。”
“我……”
我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公司都拒绝没有经验的人,如果你们连公司的大门都不让进的话,我们刚毕业的学生又从哪里去积累经验呢?哪怕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普通的作业员,他也要先有机会进了公司的门,才学习的机会,才有上进的平台啊。
可这些话,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无论如何,就算是从一个生产线上的普通作业员做起,我也愿意接受,关键,是让自己尽快的找到工作。
来到深圳的一个星期之后是中秋节,我在中午时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听到来自千里之外的母亲的声音,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多日来的奔波,多日来的委屈,多日来自信的受挫,多日来离家后的孤独无援,都在那一刻一齐涌上了我的心头。
“妈……”
“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回来吧。”母亲在电话的另一端说道。
“不,我不会回去的。”我哽咽着,努力不让自己显得懦弱。
是的,我不会回去的,我不会轻易的就去认输,“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这句话是真理,我就相信自己的脚踏实地会有回报。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不再把眼光放在朋友们生活的工业区周围,我开始通过参加深圳市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寻求机遇。第一次参加招聘会,就有一家公司让我去参加面试。
我记得那是位于松岗的一家港资的电子厂,招聘生产部的文员,同时来面试的有五、六位吧。在笔试过后,人事部的人让我们上机实践,考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在去深圳之前,我刚刚培训了电脑,那时侯,当内地用的还是DOS系统的时候,深圳已经用上了Window 95,因此,坐在电脑前我一片茫然。刚刚学了几天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在那一刻显得格外生疏。
“对不起,我确实不熟练,不过,我会很努力地去学习的。”我真诚地看着主考官,看样子,她和我的年龄差不多。虽然事实上我已经对这次机会不再抱有任何的希望了,可我还是友好地对她笑了笑。
“我们汇总过成绩后,再联络吧。”她给了我这样一个答复。
与此同时,我也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得到了另一个讯息,因为当年她们去深圳的时候,都是由我们河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的同志负责招聘并且带走的,因此,她们建议我去找一下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的王处长(为了方便起见,我隐去了他的真实姓名)。河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此时此刻,这个名称与我而言太亲切了,远离家乡,只要听到河南,听到安阳,心里就会觉得格外的亲切。只身在外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再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地方更让人感觉放心和安全了。
一天后,我坐在了王处长的办公桌前。
在听了我的诉说之后,王处长关切地问了我的吃饭与住宿的问题,同时肯定了我在有困难时想到来找他,而后,他将我的简历等相关资料一并传真给了一家台资的公司,并和该公司的总经理约定了我第二天去面试的具体时间。
“是你身上那种令我久违的单纯与真诚打动了我,让我愿意去帮助你,但是孩子,深圳是个处处充满诱惑的城市,也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我希望你能够保持自己的纯洁,要能吃苦,要上进。”临别时,王处长如是说。
王处长帮我联系的那间公司,事实上就是我朋友的哥哥和同学同时就职的单位,寄宿在深圳时,我就住在该公司为高层管理人员租住的公寓里。因此,对于这家母公司在台湾上市的公司----深圳旭基,我并不陌生。
第二天,我如约来到了公司。生产部的副理接待了我,由于是台湾人,对于内地的情况也不太熟悉,在简单的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之后,他通知我次日起正式上班,作为储备干部,要在生产线上实习三个月,月薪300元。虽说同样是储备干部,但是台湾人并不太了解大陆颁发的自学考试的文凭究竟是怎样一种效力,或许在他们看来,大概和高中毕业差不多吧。所以我进入公司的时候,与同时作为储干的其他人员有很大的差距。我没有过多的辩驳,只是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我一定会努力,一定要让你改变对我的定位。”
毕业文凭在深圳来讲,其实就是进入公司的一块敲门砖,没有它,你进不去,而一旦进去了,很少有人再去顾及到它,大家拼得是实力,是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与忘我的敬业精神。
与此同时,来自松岗的那家公司与另一家公司也同时反馈回了录用信息,试用期的工资基本上都是在1000元左右。朋友们劝我,工资这么低,干脆直接去松岗的公司报到算了,也可以省去在生产线的煎熬。
“不,虽然这里的工资不高,同时生产线上又很辛苦,但是这个工作机会是王处长给我争取的,我既然答应了他要在这里锻炼自己,总不能这么快就食言吧?人必须得讲信用。”现在想想当时的话或许有些单纯与幼稚,可当时,自己就这么义无返顾的留在了旭基。
十五天,在我离开家,来到深圳的第十五天里,我在深圳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与其他同来深圳的人相比,或者我是相对幸运的,有朋友们的关心,有好心人的帮助,在我的感觉与记忆里,深圳并不完全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城市。
生产线上的实习,是台资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进入公司的必经程序,上到研究生、本科生,下到普通作业员,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不管怎么样,从此以后,我再不用四处奔波着去找工作了,关键是父母从此再不用为我,一个单身女孩只身在外的漂泊与安危而担忧了。
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进入公司后的第一次早餐,当时公司都是管吃管住的,虽说午餐和晚餐也是四菜一汤,但是饭菜质量一般。在家时,每天早上都是父母买了早点盛好了给自己吃的,想吃什么,只要提前说一声就行。而在这里,饭菜都是自己打,望着碗里那水煮萝卜似的清汤,我的泪水又一次无声的掉落在碗里,想父母,想家,想念家中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对自己的选择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只为了自己的一个梦想,我有必要来受这种苦吗?
我坚持了下来。
在我进入公司第二十天的时候,公司召集全体储干开了一次会,由总公司驻大陆地区的事业部处长主持。原因是由于公司发展的顺利,计划在97年再开一个分公司,目前,生产厂房已经租好,召集大家开会,就是让各自发表一下意见,孰去孰留。
发言的,基本上都是希望留在老公司。因为老公司的运营已经趋于稳定,条件也相对较好。而我,却觉得应该去新公司,一个新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个过程中需要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同时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看着一个公司从发展到壮大,这其中的苦与乐一定会让人在若干年后回味深长的。
没想到,我无意间的一次发言,却吸引了新公司总经理的注意,原计划让我去新公司负责QA(品质保证)部工作的,到宣布时成了让我担任新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月薪1200元,在1996年,我刚到深圳不足一个月的时候。
在新公司里,我努力的工作,加倍努力的学习,在做总经理助理不满三个月的时候,被任命到生管部担任课长。作为负责接收定单、安排生产制程、出货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的核心部门,生管部就是客户与公司联系的重要纽带。作为公司里除台湾人之外领导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之一,在锻炼了自己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与计划能力的同时,我的薪资待遇与住宿标准、生活标准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97年底,作为公司“大陆人才本土化”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我被拟定为第三个分公司的总负责人人选,并有幸得到了公司全方位的素质培养。
98年,第三个分公司成立,99年公司在深圳置地,创立了自己的工业园区,到2005年,员工人数已由94年成立之初的100多人发展到9000人。
……
今天,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从深圳回来已经五、六年了,每每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的求职之路时,都会怀念那段岁月给予我的磨砺与锻炼,我感恩,我的公司给予我的培养,我感谢,在我的求职之路上给予我关心与帮助的人们。
今天,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我也会面对许许多多的毕业生与求职者。在尽量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我也想对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说:“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要介意从基层做起,要谦虚,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是金子,总会发光。”想对那些用人单位说:“尽可能的给没有经验的人提供一些工作的机会,因为培养他们不仅仅是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的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