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独活》主编王千马:喂大的80后,你们该如何独活
80后无疑是喂大的一代。在80后“被成长”的过程中,充当着80后喂养人的,首先是父母。尤其是对计划生育下的蛋——独生子女来说,身边没有了稀释父权的兄长,父母完全独占了这种影响力。政策说“只生一个好”,传统说“一棵独苗好恓惶”。父母把对下一代的爱,浓缩到一个孩子身上,真是喝凉水都怕塞了牙。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独子们”都是喂大的。当然,80后还有一个喂养者,那就是国家。其实,如果说“喂”显得不够尊敬,按照一贯的说法,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活在同一副宽大有力的翅膀下,不断感受着温暖。不过,这两个母亲有时也会掐架。
前不久发生的周洋“感谢门”事件——这个在温哥华冬奥会获得1500米速度滑冰金牌的小姑娘,夺冠后幸福地感谢了一下自己的父母,并许诺以后让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随后被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时批评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并表示要加强对运动员的道德教育。不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网上对他的发言的批驳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我想把这一现象就叫做“争喂权”。看似玩笑的背后,是谁比谁更能代表你,更想拥有对你的话语权?说到这里不禁想到,“喂”字在汉语里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字眼。一边是口,要吃,一边是畏,要怕。
所以我们不难看见,80后一边有自己的诉求,但一边却又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诉求,而不敢大声地说出来。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不自信不反叛,但一直被压抑。不能不说,虽然表面上被称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但年轻人的权利、诉求,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尊重。称80后、90后“非主流”,其实是源自他们的权利、诉求被社会边缘化。在众多的喂养人面前,他们往往是不需要“自我”, 到最后,“喂一代”最后也就变成了没有姓名、丧失了身份,形象也暧昧不清的“喂(叹词)一代”—— 因而80后无法真正独立地去活——也就是说,无法独活。
无怪乎有80后朋友说起自己时感叹,他们这一代在应该完成自我建构的年纪没有自我意识,在生儿育女之后还没有度过华丽的青春期,三十岁了还在整合自我的碎片,还在迷惘,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种心态的失落,该多么致命呀。
对应到现实生活,在全国达到两亿之多的80后在开始迈进三十岁这个门槛之时,却有可能面临“裸立”的困境。据《广州日报》等媒体2010年年初的一份调查统计,在回答“你觉得80后面对的压力大吗”的问题时,52.6%的受访者认为“很大,超过70后、90后”;37%的受访者对此持宽容态度,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是正常的”;8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不如70后和父辈”;只有1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不能不说,正是出于对以上生存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的忧心,由我主编,并有夏烈(7 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人,曾任盛大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守刚(资深媒体人,评论人,《南都周刊》北京采访中心副总监)、张亦峥(著名体育记者、知名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吴海云(翻译、专栏作家,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硕士)参与著作的《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将直面80后们在精神层面的自我建构上的严重不足,以及对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缺乏理性的认知和思考……这一困境。事实上,西风东渐中成长的网络一代,对自己的现代公民身份往往会有模糊的憧憬预期,但难有清晰的认知,很少人能冷静清醒地完成精神上的成人礼。
而这份迟到的“成人礼”不仅关乎80后在中国社会进程的接班问题,也牵动大多家庭几代人的神经。作为80后的父辈,当他们以一种溺爱,事实上显得很“家长专制”的方式喂大了自己的子女,他们是不是也不明白,80后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被宠着爱着,80后却成天陷入在不高兴的情绪当中?!甚至,反戈一击。
也许,只有深入到80后不自信不反叛,但一直被压抑的深层,我们才能找到80后最热切也最本质的渴求:独活——而这独活并不仅仅指摆脱物质生存的依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
只是,独活到底有多难,也只有80后自己知道。 来源: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