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岗位频遭冷遇 眼光高VS门槛高
景一:辽宁省“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遇冷 今年4月,辽宁全省应届毕业生至少还有30%尚未就业。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辽宁发动全省企业,及时启动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见习期为3—6个月,企业每个月至少为见习大学生发放当地最低工资的补贴。同时,每聘用一个见习大学生,省市财政将补贴企业当地最低工资70%的资金,鼓励企业多提供见习岗位。然而,让人意料不到的是,面对提供的8000个见习岗位,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只有2668人,仅占见习岗位总数的30%左右,空置率逾七成。 场景二:哈尔滨就业见习基地应聘人数过少 7月29日,哈尔滨毕业生就业见习对界会首次召开,20多家实习基地为毕业生们提供了40个相关专业接近6000个实习见习岗位,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却只有及少数人参加。 场景三:湖北省就业见习供需对接会有点冷 11月10日,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供需对接会,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对接会上,54家省级就业见习供岗企业参会,岗位涵盖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新闻广告、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涉及见习医生、企划等多类岗位。但只有3200余人参加,仅1634人达成意向。 大学生就业缘何“高不成低不就”? 【关键词:求稳】 大学毕业生普遍想尽快选择一个满意的单位上班,而这是一般通过提供见习岗位的单位所不能满足的。有些岗位的待遇属于中上等,又是公司比较重要工种,专业性强,上岗前要进行严格培训,试用期都给缴纳社会保险,但很多求职者一听说要先进行3个月的见习期后再决定是否试用就打退堂鼓了。 【关键词:门槛】 以南京市“青年见习就业培训”为例,第一场招生会到场的大学生突破2000人,1500人当场报名。接下来,有关部门根据见习培训方案对报名者筛选,却使大多数人“不合格”了。首先,见习者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这就把就业相对困难的中专、高中毕业生排除在外;第二,见习生限制为2003年毕业生,和2004年特困家庭毕业生。这个面就很窄了:2003年毕业生经一年多职场奔波,未就业的不多,愿意每月只拿300元见习期生活费的更不多;2004年特困家庭的毕业生,按方案规定,指低保家庭子女和总工会认定的特困家庭子女。有关人士介绍,南京市特困家庭大专以上毕业生只有30多人,大多数已由政府定向推荐就业了,实际上2004年毕业生也被排除在外。第三,有的见习企业把见习培训混同为招工,从而把条件抬得太高,以致招生条件中出现“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笑话,使许多有见习要求,暂时又达不到招工条件的青年被排除在外。 【关键词:对口】 哈尔滨就业见习基地为例,实习岗位多数为技术性职位,对见习者的相关专业都有要求。哈工程科技孵化中心提供了上百个实习岗位。几家计算机公司的负责人说,报名人数最多的是对专业基本不设要求的销售职位,程序设计,计算机美术等职位的缺口依然很大,但是却没有几个人报名。 ·原因1:高校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对见习地点、工作条件、企业规模和薪资水平都有一定期待。而许多见习企业提供的待遇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很多学生放弃了一些见习或就业的岗位和机会。 ·原因2:见习企业对参与见习活动的学生各方面要求都较高,有近八成的岗位对毕业生提出专业、学历、资格证、特殊技能、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许多学生报名条件受到限制,客观上无法满足用人企业需求。 ·原因3:一些学生对见习活动的认识有所偏颇,没有想借见习的机会增强自身工作能力,丰富经验,了解市场实际需求,而是顾虑重重,不想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直接影响参与就业见习活动的积极性。 ·原因4:无论是见习学生还是直接就业的学生,都热衷于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个体企业见习岗位甚至没有人报名。原因与国企和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特征、良好的社会声誉、轻松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原因5: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创业拼搏的斗志.
民调:63.6%的人认为大学生实习经历将影响就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网对2145名公众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54.2%的人建议实习生不要轻视打杂工作;51.0%的人认为实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频繁“跳槽”。 本次调查显示,63.6%的人认为实习与第一份工作有关系;36.5%的人认为实习经历对找工作帮助很大;27.1%的人认为很多人就是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只有15.2%的人认为实习与初次就业没什么关系。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该注意什么?调查中,62.0%的人建议实习要积极主动,多学多做;54.2%的人建议实习生不要轻视打杂工作;54.2%的人认为实习至少要3个月才能真正学到东西;51.0%的人认为实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频繁“跳槽”。 不是大学生太多,而是适合企业需求的太少 辽宁省就业服务局局长梁振英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见习单位对专业技能类人才需求非常迫切,以装备制造业立省的辽宁也不例外。辽宁装备制造类行业需要的见习人员最多,近1600个岗位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占全部见习岗位需求的1/5。而装备行业大多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见习大学生。 调查显示,80%的见习岗位明确附带包括专业、学历、从业资格证、特殊技能等相关要求。见习学生的动手、创新、学习、交往沟通和分析表达等能力,是用人单位重点考察内容。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见习以及择业过程中更占优势,易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而不少大学生自身素质还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而使见习岗位遇冷。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