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为了提高就业率,安阳部分高校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日前,一位大学毕业生向记者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以下是他的自述:
造假歪风刮进校园
我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母校是地处安阳南部的一所高校。临近毕业前夕,学校给我们下了命令:一定要劳动合同交到学校,否则就会办不了毕业手续,拿不到毕业证。
学校曾经给我们发了两种合同,一种是省教育厅印制的就业协议书,一种是学校自己印制的劳动合同。不论有没有找到工作,我们必须在毕业前至少把填好的劳动合同交给学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学校这不是明摆着想造假吗?所以当班主任宣布这一规定时,我们当时都起哄了。
无奈炮制一纸空文
由于当时工作还没有敲定,我很为难,只好硬着头皮去找试用我的单位签合同。单位领导皱了皱眉头,说我还在试用期,没给我签。走投无路之下,我只好托一个熟人帮忙,找了一个小卖铺的章把学校印制的劳动合同签了。
为了学校的毕业就业率,班上的同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寝室里6个人都交了劳动合同,可真正找到工作的只有1个。
网上查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高校于2009年3月11日在“汉江传媒网”发布到:××学院2009年就业情况(就业率)“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84%以上”;另外该高校还于2009年6月15日在全国高校信息库之毕业生就业一栏中发布的消息:“学生毕业,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建立有校、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积极帮助同学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生涯规划,建有以求职与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的飞途职业导航网络平台,开设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所开专业符合社会需求, 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当年就业率一直稳定在85%以上。”

记者针对此高校的就业率在网上也查询到一些信息,从这些言语的角度不难看出,是此校的毕业生发布的信息,那么学生是怎么回答的呢? 下面是一些截图:

谁来监管学校造假
其实这些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安阳的部分学校。前不久,有报纸说武汉一家职业学院对尚未解决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竟“劝说”“授意”他们想方设法到实习单位去开假协议或假就业证明,否则学校不予留置档案。我还听说一些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干脆将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中心。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上去了,领导可以不费气力地赢得上级的奖赏,学校的知名度也可借此提高,招生任务还可以轻松完成,真可谓名利双收。而我们这些毕业生呢,还没有走向社会,已经先知道了如何造假!又有谁来监督学校造假呢?
笔者感叹: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是师者和从师者的神圣净土。她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要努力培育德才兼备的学生,还应该教导学子做人要以德为先。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企业选才又何尝不是呢?可是部分高校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潜移默化的向这些中国的少年们诉说着虚伪、欺骗和无奈……她们置自身道德于何方?置社会责任于何方?置家长的信任于何方……
留在我们身后的只是无奈的思考与漫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