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招聘即将出局?
近日,针对两会上广泛关注的人才和就业问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多位博士纷纷表态,一方面支持用网络招聘提高人才流动效率、解决传统招聘会业已存在的诸多弊端,另一方面也给网络招聘出谋划策,倡导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互动性,更好地为求职者服务。
据了解,这是继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袁立本明确提出用网络招聘逐渐替代传统招聘之后,中国高校学术界对社会人才和就业问题首次做出回应。当传统招聘会面对中国每年新增的1000万劳动力和1400万下岗、失业人口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时刻,网络招聘是否能够给中国人才和就业问题注入一针强心剂?
传统招聘会显现病态,效率遭质疑
一份来自中华英才网的调研数据显示,如今认为招聘会“比较有用”的人只有23%,认为“作用不大”和“没什么用”的则分别占到了57%和20%,也就是说,近八成的应聘者对传统招聘会并不满意。根据记者的调查,对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招聘会也已经成了“明知去了也没用,不去又觉得可惜”的“鸡肋”。
中国科学院贺芳博士的观点体现了绝大部分求职者的困惑:“传统招聘会在进入会场前,根本无法全面了解到参会企业及他们对应聘者的具体需要,比如需要哪类人才,对学历、技能的要求等等”。清华大学的徐叶新博士则更直接的表达了对传统现场招聘会的失望:“我对传统招聘基本不会报希望,只是单纯的简历投递,所以投递这些简历的成本很高,而有回音的比例则寥寥无几,这是对社会资源和人才的一种浪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蒋凯博士和主攻新闻传播学的江宇博士,对于传统招聘会,更多地表示出社会效应的担忧。蒋凯表示,现场招聘环境差,人挤人,并不能达到与招聘企业面对面深入沟通的需求,因大型集会而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是值得重视;江宇则认为,临近2008,北京地区的大型招聘会或许应该更多地放到互联网上,以避免可能引发的交通隐患。
低成本高效率,网络招聘解就业困局
针对上述传统现场招聘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传媒大学萧盈盈博士,明确地提出了网络招聘的诸多好处:“网络招聘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个性化的同时,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目前来说,比如中华英才网这一类起步较早,当前已经比较成规模的招聘网站,能够提供很多非常人性化的服务,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通过这样的网站,这样的网络招聘形式找到工作,完成就业的”。萧博士进一步补充道:“传统招聘会的形式如果还想继续生存应该与时俱进,必须进行大的改变,以满足现在的社会需求,从目前来看,我身边的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从招聘网站获取的,其中中华英才网等大型招聘网站的成功率则更高。”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3月1日启动的中华英才网“2007春季网络招聘会”上,短短两周内,就有8万多名各地求职者参与其中投递了简历,这相当于一好几个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参会人数。目前,中华英才网平均每天发布的职位已近100万,而即便是一场大规模的人才交流会,通常职位数也不过数千。
江宇博士认为,网络招聘会最大的天然优势在于信息的传递。“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网上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看到很多双方的信息,比如职位需求、公司规模,等等,这避免了传统招聘会中用人单位不断重复相同信息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
网络招聘不等于网络信息发布平台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王迪认为,虽然网络招聘对比传统招聘会拥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招聘会在短期内不会被网络招聘替代,网络招聘本身也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招聘网站不能是简单地把传统招聘会搬到网上来,”王迪说,“它必须进一步提升互动性,增加服务范围,比如面向不同求职者开办专场招聘会,为求职者提供就业辅导,等等。” 蒋凯博士也指出,“网络招聘信息太多、太散,但是国外的网络招聘相当成熟,这说明网络招聘面对海量的人才信息,同样需要一个深加工的过程,招聘网站必须真正懂得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资深国际职业规划师、《职业》杂志执行主编李黄珍认为,能不能帮助自己切实找到工作,这是求职者衡量招聘网站价值的根本。尽管如此,“网络招聘只有真正做到个性化、系统化,加强针对性,为求职者提供传统招聘会不能提供的价值,才能真正取代传统招聘会。”例如适时的主题网络招聘会,就是招聘网站众多就业辅导服务中的一项;而除了定期举办专场网络招聘会,招聘网站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求职者的不同需求,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目前中华英才网等大型专业招聘网站都提供了简历撰写、高级人才报告、求职者blog等实用资讯指导,这些增值服务实际上都将促使求职者增大对某家网站的依赖。“此外,信息保密、打击虚假信息等安全问题,也是招聘网站,尤其是大型全国性网站在未来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李黄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