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校园 挑战未来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关键词已经跨越了每年的校园招聘期,成为长期需要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这一问题的压力,也从与日俱增的应届毕业生身上波及至学校、家长、乃至媒体和政府。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70%的毕业生就业率,今年全国将有140多万大学毕业生面对“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刚出校门,很多人却要变成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华英才网校园事业部的经理丁衣先生。谈起这个问题,他感慨颇多,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目前的整个就业形势是一方面,但是与大学生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工作的关系,丁先生接触了大量校园招聘的企业,从很多企业里的人力资源经理反馈来看,大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求职:
1、 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丁先生提到自己接触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都比较盲目,对自己和社会都缺乏了解。不了解自己就不清楚自己以后到底想要干什么;不了解社会就不能明确社会需要什么。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大学四年中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面临出国、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或者创业的选择时,无所适从或者随波逐流,难以作出真正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许多时间就被白白浪费掉了。很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才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在找工作时,很多学生才发现自己准备不足,于是很多学生漫无目的地投递简历,只要是招聘会就参加,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为了得到工作,有的学生不惜修改自己的成绩,甚至编造实习经历;还有许多学生把心思放在了简历的设计上,弄得非常精美,动不动就十几页。丁先生认为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如果早点儿对自己和社会的需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事先做好准备,在求职的道路上就能事半功倍,拥有较高的成功概率。谈起目前的考研热和出国热,他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不过是把大学毕业又推迟了几年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每个大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具备哪些能力,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那么他就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成为社会和企业真正欢迎的人才。
2、频繁跳槽
很多企业招聘了大学生,却完全被当成了跳板,经常在第一年,甚至是实习期没有过就跳槽。丁先生接触过一家企业,从几个实习生中挑选了一位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给了他签约机会。在公司做了将近一年实习生,正式签约后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公司领导们一开始都很奇怪他的做法,后来才知道,原来他终于等到了一家和这家公司具有相似性质的知名企业的邀请;同时知道,先前在目前公司里近一年的实习经历成了他简历上最出彩的一笔,在一群没有经验的同龄人中,他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胜出者。在短期来看,学生好像得到了更好的机会,但这样的行为缺乏职场诚信,大量的类似行为,给企业校园招聘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3、 缺乏职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职场的要求,并且不能主动地培养自身的职业习惯,也是企业对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一个担心之处。企业与校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环境,虽然新晋员工的校园气息未脱情有可原,但如果不能尽快调整适应,企业将面临管理上的难题。有一家企业招聘了一名大学生,名牌大学毕业,性格开朗,但恐怕是从小被惯坏了,对上司没大没小不说,还经常逃避加班。刚刚进公司还没过试用期,其实根本不能享受年假,却很随便地请病假,以为自己还在学校,矿工犹如逃课一般。后来主管实在受不了,索性把他辞退了。丁先生说,这家公司的老板最后决定今后再也招聘大学生了。
4、期望值过高
丁先生提到,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练,难免有时眼高手低,没有一个相对现实可行的自我定位,因此导致就业心态浮躁,往往陷入相互攀比,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部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准确定位,一味的高标准定位,把自己框死在狭窄的就业范围中,高不成低不就,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他曾经接触过一位IT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经理,向他讲了参加招聘会时遇到的一件事情。一位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被问到期望的薪水时,开口就是10000元,而这家公司老总的月收入才不过20000多。
5、人际交往困难
丁先生还对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示了担忧,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难以适应职场。由于目前毕业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长辈围着自己转,任何时候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自视不凡的“中心感”,导致他们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也令他们对工作难以专一。
关爱大学生成长 赢在校园
丁先生认为,从另一方面来讲,虽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大学生身上,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成长也富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对他们有很多偏见和误解。他认为,其实,在他看来,大学生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们这代人也曾经经历过这种成长的烦恼,只不过我们太健忘了。对于他们应该更多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当然并不是放任,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度过这段“成长的烦恼”。
丁先生特别介绍了他们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工作。今年四月到六月,中华英才网将在全国的十二所高校中举办“赢在校园”活动,面向的群体并不局限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也包括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活动包括职业指导培训、个人素质综合培训以及求职实践等三个方面,切实为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届时除了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以及心理咨询专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职业发展指导之外,还将为大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使大学生能够更多了解企业,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所长,并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
丁先生最后说道:“中华英才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全程战略伙伴,今后这种活动还将不断举办下去,切实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只有先赢在校园,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